看过《高山下的花环》的观众,都会牢牢记得“赵蒙生”这个荣辱参半的名字,在那个时代他几乎是“纨绔子弟”的代名词。当然,赵蒙生是肯定有真实的人物原型的,但是如果就此就轻率的得出结论,当时的高干子女都是(或者大多都是)“赵蒙生”,那也是严重歪曲史实的.影片中的赵蒙生,最后依然得到脱胎换骨]实际上,当时大多数的高干子女,和全国的同龄人一样,满怀报国之心,积极投身到自卫反击战中。
[优秀军队干部的形象]甚至有些人,还是动用了“走后门”这种方式,比其他人,增多了光荣捐躯的机会,也许这算是最崇高的一种“走后门”。《高山下的花环》中雷军长的原型张志信]解放军第160师师长张志信,就是在战争打响后,利用“特权”把本来在华北集训的儿子张力征调到到前线,并要张力担任最危险的侦查班长的职务,一次侦查任务中,张力为掩护战友负伤,由于条件不许可,无法及时送到野战医院救治,不幸牺牲,临终的遗言就是:“班长,请你转告我的爸爸,儿子没有给他丢脸。”直到这时其他战士才知道他是师长的儿子。[张志信为儿子后事上依然不搞特殊化,将张力葬于烈士陵园]烈士毛晓东是解放军第41军副军长毛余唯一的儿子,曾在全军比武中荣获二等功,因而被保送到解放军大学深造,毕业之后成了全军最年轻的连长。反击战中,毛晓东率部攻击敌人阵地,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。
[毛晓东和父亲毛余]烈士曲宁江是第41军参谋长曲奎之子,对越反击战爆发后,参军刚刚一年的曲宁江主动申请参战,被部队拒绝后,曲宁江直接打电话给父亲“走后门”,强烈要求到第一线战斗,得到父亲的批准。战斗中他所在部队遭到偷袭,随部队转移时遭敌伏击,左腿、左臂被打断仍奋不顾身掩护战友继续战斗,最后壮烈牺牲,时年19岁,被中央军委追认一等功。
[曲宁江烈士]烈士彭泓,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之子,反击战期间,彭泓担任42军侦查大队队长,为我军侦查到大量情报,战时既荣立二等功,在另外一次敌后侦查中,不幸牺牲。烈士江鲁平,广州军区副司令江燮元之子,参加老山轮战,他率部为炮兵部队提供坐标,侦查任务中,被越军高射机枪击中腹部,腹肠流出,江鲁平忍着剧痛继续战斗,直至最后牺牲。后追授二等功。烈士赵幼林,其父原为广州军区后勤部政委,对越作战反击战,赵幼林率部参加,在一次突击作战中牺牲,后追授二等功。
[事迹堪比经典英雄的姜利民烈士]这些烈士中事迹最壮烈、功勋级别最高的高干子弟,就是新疆军区五七干校政委姜永锡之子姜利民烈士。姜利民生于1952年,1969年调入广州军区陆军第41军121师362团8连服役,当了7年排长,本来1978年就应该转业,随着中越边境局势恶化,他主动要求推迟转业,并且要求到担任最艰巨任务的连队。战斗打响后,他所在部队担任攻歼据守越军,为全师向敌纵深穿插撕开口子的任务。战斗中,所部遭遇越军碉堡群,姜利民亲自组织带领爆破组,并前后亲自用手榴弹、爆破筒等武器炸毁三座越军暗堡。不幸在胜利在望之际壮烈牺牲,英雄事迹惊天动地,战后被追记一等功,并被中央军委授予“爆破英雄”荣誉称号。这还只是这种“特殊身份”英模群体的一小部分,除了他们,还有大批优秀的干部子女,冲锋陷阵在第一线,昆明军区陆军第14军40师副师长赵志雄之子赵杰昌烈士;广州军区陆军第41军121师政委周开源之子周伟烈士;广州军区陆军第55军政治部副主任甄文林之子甄平烈士……如此之多的优秀儿女永远长眠在祖国南疆的国门侧畔的烈士墓地,化作护卫国门的永恒军魂,还有许许多多干部子弟在战斗中英勇战斗,光荣负伤,荣获功勋。在这里只能说一句,祖国没有忘记你们,人民也不会忘记你们参考文章: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“高干子弟”?
|